王建国、涂英、苏绍云、王学军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慢病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第16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快推进数字医共体建设
积极推进数字医共体建设,当前已完成数字医共体信息化一期建设招标,投资约900万元,目前正在制定一期深化方案。一期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县域内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完成远程会诊资源共享中心、健康档案共享调阅、医学影像诊断资源共享中心、互联网+慢病协同管理、预约诊疗服务、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服务、合理用药审核及药事管理协同服务、慢性病业务协同服务、综合决策统一可视化展示、体检系统(试点)。
二、纵深推进“三色三级”慢病管理和医保签约服务
(一)深化“三色三级”管理。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依据患者病情,以红、黄、绿为标识,构建“三色”管理机制,组建10支县级专家服务团队和69支乡村服务团队,搭建县、乡、村“三级”管理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慢病服务体系,为慢病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守护。2025年6月,全县共管理“三病”15498人次,其中高血压10627人次,糖尿病4693人次,痛风178人次。
(二)实施“三病”个性化签约服务。探索“1+N”(患者+多种慢病)签约管理模式,实施三个病种的个性化签约管理,患者可同时签约相应病种。签约个性化服务包的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居民患者,全年分别只需自付120元、240元、240元,就可享受整年免费用药和免费相关检查,大大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三)畅通绿色通道和保障服务。对稳定期患者执行慢病长处方管理(一般是1至3个月),对控制欠佳的患者开通县级医院“绿色通道”,设置“两病”健康直通车,对持转诊单的患者实施三免政策:免等待、免挂号费、免专家诊查费。同时统一全县用药目录,下沉两病药物,拓宽取药途径。为方便患者取药,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设立了两病用药专柜,并为行动不便和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送药上门服务,共建立村级药品保障服务点38家。
(四)制定慢病相关工作方案。要求乡镇卫生院定期开展慢病患者健康宣教,内容包含慢病相关健康知识,医保签约服务政策等,倡导“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生活方式。每年组织全县开展“5.19世界家庭医生日”和“糖尿病日”相关宣传暨义诊活动,为更多群众普及健康知识。
(五)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总额付费、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有效遏制“大处方、大检查、泛耗材”现象,近三年累计结余留用医保资金1547.4万元,住院次均费用下降22.5%;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医保服务全覆盖。
三、务实推进全域“村级医疗均衡一体化”三年行动
(一)村卫生室布局一体化设置。“以群众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统筹优化村卫生室布局。依托村委会阵地或闲置资产等,采取新建4个、提升55个、保留30个、调整12个等方式完成全县村卫生室布局设置。目前村卫生室已由101家优化为97家,其中2家已作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服务点。
(二)村卫生室建设一体化达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的原则,制定村卫生室建设清单,规范设置“三室一房”(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完成59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8家一类、32家二类、19家三类标准),实现功能设置齐全,服务分区合理,就医环境温馨整洁。2024年通过提升改造等方式,已完成14家。
(三)村卫生室药械设备一体化配备。制定村卫生室医疗设备清单,2025年底前配齐基本诊疗、出诊设备设施,完善康复、理疗和氧疗设备配置,个性化配备急救设备,提升危急重症病人初级急救和转诊能力。2024年,县卫健局已为38家行政村卫生室配备心电图机、急救箱、中频等理疗设备。
(四)通过“三个一批”优化村医队伍。一是专项招聘一批。建立“编制池”,实行“乡聘村用”政策,采用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计划等方式,招录5名大学生村医充实村医队伍;2025年通过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项目,拟培养3名定向生。二是派驻下沉一批。统筹县域内医疗卫生人才资源,派驻3名医师到空白村卫生室担任村医,乡镇卫生院每周安排卫生院医师到村卫生室开展坐诊、巡诊等服务,2024年1名大学生乡村医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证,目前村医执业(助理)占比已达49.6%。三是合理退出一批。对现有113名在岗乡村医生进行动态管理,健全村医进出机制。2024年至今,已退出7名高龄村医,村医平均年龄由56岁下降至54.5岁。
青神县卫生健康局
2025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