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竹艺城的大师工作室内,细如发丝的竹丝在学生们的指尖穿梭,编织出整齐的十字纹样和人字纹路。这里是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竹产业学院的课堂,开课两个月来,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青神竹编的基本技法。院长陈云华的课桌上,整齐陈列着学生们的竹编纹样练习成品——这些还停留在基础阶段的作业,却是古老技艺传承的重要起点。

“十字编织法是基础中的基础,每个交叉点都要均匀对称。”陈云华指导着学生调整编织角度。两个月前,这些学生还是竹编的“门外汉”,如今已能独立完成基础纹样的编织。在陈云华看来,这些纹样练习不仅是技艺的启蒙,更是对匠心精神的初步领悟。

竹产业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青神竹编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入了新阶段。成艺大学竹产业学院执行院长戴迪介绍道:“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以竹代塑’战略和四川省竹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旨在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掌握现代设计的高层次人才。”

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来自农村的学生袁北川表示,系统的专业训练让他看到了回乡发展的可能:“家乡有丰富的竹林资源。等掌握了扎实的技艺,我计划回乡自主创业,开发竹编产品,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在学生董文桢看来,编织过程中的专注体验同样珍贵:“每次练习人字编织法时,都需要全身心投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匠心精神。”
陈云华院长从工艺大师到教育工作者的转型,折射出非遗传承模式的创新。他透露,学生们在第三年将进入企业实习,届时他们的竹编作品就能产生实际收益。“这种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模式,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拓宽了就业渠道,实现了双赢。”陈云华表示。
据了解,成艺大学竹产业学院的产学研布局正在逐步完善。“学院计划在2026至2028年间新增十项校企合作项目,建设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拥有20多项专利,为师生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的师资团队已带领学生参与了外事茶具、成都世运会奖牌盒等项目的制作,这些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戴迪院长介绍道,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学院计划年培训超过500人次,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20000余人。学院特别注重通过竹编技艺助力特殊群体就业,推动“非遗出海”,让青神竹编走向世界。

课桌上那些基础纹样练习,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它们不仅是学生们技艺成长的见证,更是产教融合模式在非遗传承领域的具体实践。随着这批年轻学员的成长,青神竹编这项古老技艺正在与现代教育体系、产业需求深度交融,为传统非遗的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