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委既守住了工人的救命钱,又保住了企业的生产线!”2月28日,四川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将一面烫金锦旗送至青神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旗面“执法公正热情服务,正义之光照耀人心”十六个字,生动诠释了青神县通过“调解+普法”双轮驱动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成果。去年青神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通过分类机制,化解涉企纠纷166件,调解成功率91%,为企业减少诉讼成本超440万元。
并案联调提速,争议化解有速度
2024年3月至8月,某建筑公司因连续三起工伤事故陷入赔偿纠纷,企业因工程款账户被保全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员工则要求立即支付近70万元赔偿。青神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迅速启动“工伤纠纷绿色通道”,联合工会、人社部门通过“面对面+背对背”调解,既向企业释法明理,又引导劳动者理性协商。三起案件均仅用一周时间便达成调解协议,企业通过工伤保险基金与自筹资金全额兑现赔偿,既保障了劳动者权益,又解除了企业生产经营危机。
服务前置增效,源头治理有温度
近年来,青神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源头治理为核心,以服务创新为驱动,创新构建“预防-调解-仲裁-赋能”全链条服务机制,推动争议化解向源头防控转型。一是定制普法防风险。针对建筑、制造等工伤高发行业,编制《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控指南》等手册,将法律条文转化为企业易懂的“操作说明书”,规范从入职告知到离职管理全流程,依托“联企一包一”“青年仲裁员志愿”活动,开展“送法上门”服务,从源头减少争议发生。二是云端问诊治未病。推出“法治体检二维码”,累计为50家企业排查用工风险,化解潜在争议20件;开展8轮“用工体检”,推送法律预警提示百余条,实现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机制创新赋能,营商环境有保障
“每起工伤案件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切入点。”青神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李主任表示,我县已构建三大创新体系:一是分级调解体系。创设“简易案件24小时速调、疑难案件专家会诊、群体案件府院联动”三级响应机制。二是智慧服务体系。利用“劳动人事争议”数字平台,实现网上立案、在线调解“一键通达”。三是生态优化体系,将纠纷化解质效纳入营商环境考核,推动建立工伤预防联合巡检制度。
随着“调解+普法”模式深入推进,青神县规上企业劳动纠纷发生率连续两年下降。如今,走进青神县工业园区,“依法用工示范企业”的牌匾与“金牌调解组织”服务点相映生辉,见证着这座川西小城用法治温度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