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础引领,筑牢实践育人根基。坚持思想铸魂与课程固本双轮驱动。实施“青春向党”系列课程与“老党员口述历史”等20余场主题实践活动,覆盖1.2万学生,有效涵养家国情怀;聚焦课程固本,构建“基础+拓展+研究”三级体系,实现学科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同步提升。
建强多元阵地,激活协同育人生态。建成2200平方米“实验探究+非遗工坊”综合实践中心,开发竹编、剪纸、书画、武术等30余门“走班制”校本课程。成立“家校社实践联盟”,广泛开展农耕体验、红色教育、社区服务、经典诵读等主题实践活动50余场次。引入机器人、编程、AI应用等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课程案例与成果云端资源库,推动实践育人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健全综合保障,构建长效育人机制。通过强化制度、师资与平台支撑,系统构建实践育人保障体系。出台《实践课程评价标准》,建立“1+N”多部门协同机制;聘请26名非遗传承人,打造“学科教师+行业专家”型导师团队;引入人工智能课程并开发智慧管理平台,助力培养新时代人才。学生累计在艺术节与科创大赛中获奖逾532项,实践育人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