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师资建设,夯实人才基础。成立竹编艺术工作坊专项小组,整合专职教师与美术教师资源,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科学制定竹编艺术工作坊发展规划与训练方案。实施《竹编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组织30余名教师参加市、县两级培训,邀请非遗竹编传承人开展大师讲堂8场、组织校际交流3次、举办竹编教学比赛7次,构建“理论学习+实践提升+竞赛促优”培养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聚焦课程创新,完善育人体系。构建“基础课程+社团拓展”双轨教学模式,按学段梯度,由低到高开设平面、立体、创意竹编三类课程,实现每周1课时全员覆盖。成立竹编特色社团,实行“每日1小时”专项训练,建立开放式竹编工坊,推动“理论教学—实践创作—成果展示”全链条培养。近三年累计编制《竹的特性》《竹的分布与分类》《平面花形编织教程》《平回纹形编织教程》《双色宽窄人字形编织教程》等课程12个,形成分层分类的特色课程体系。
聚焦品牌塑造,扩大文化影响。持续深化“笋芽”艺术节等品牌建设,自2017年起,已成功举办9届“笋芽”艺术节,累计展演竹编舞、竹杆操等主题节目27个,展出“熊猫”“昆虫”等主题作品208件。竹编工作坊“有节”连续斩获市、县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一等奖。2025年,竹编传统文化特色办学经验被《四川教育导报》等全国9家教育报媒体专题报道,示范效应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