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神资讯 >> 乡镇动态 >> 正文

瑞峰镇:暑期半日托”公益活动 用文化点亮多彩假期

  
日期:2025年08月05日  来源:瑞峰镇人民政府  点击:[]
分享: 

清晨八点,青神县瑞峰镇刘家场社区广场早已热闹起来。蝉鸣声中,孩子们像归巢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涌入镇文化站多功能活动室,脸上带着对今天“小课堂”的期待。

今年7月,瑞峰镇精心打造的“暑期半日托”公益活动,成了60多名留守儿童和返乡儿童的“快乐驿站”,也为这座浸润着东坡文化的小镇,添上了一抹充满生机的亮色。

心灵滋养,东坡文化在童声故事里流淌

“哇,好大的荔枝!”志愿者张世丽带来了大学所在地泸州的特产与大家分享。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小脑袋纷纷凑上前,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果香。

没有深奥的哲理,没有枯燥的说教,志愿者们通过红彤彤的荔枝与卡通的东坡笑脸,咂摸着诗句里那份“在最平凡中发现快乐,用‘甜’化解‘苦’”的智慧,再通过孩子们粘着果汁的小手,伴着果香把东坡的这份“小确幸”,悄然种进了他们幼小的心田。

薪火相传,志愿精神在触摸乡愁时升华

7月13日下午,竹编艺术博览馆内,清凉静谧的空气中浸润着新剖竹篾的清香。阳光透过窗,在陈列的竹编工艺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志愿者们结束当天的教学任务后,来到这里跟着老艺人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的编织技巧。

一根根竹丝在老艺人们布满厚茧却异常灵巧的指尖逐渐变成竹篮、竹包、竹制玩具等一个又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志愿者赵彧学得格外认真,她屏气凝神,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位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的姑娘,已是第二次踏进瑞峰镇的土地。

暑期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王一华和帅丹丹,是刘家场社区党员的后代。“竹编课堂”上,他们不停地帮着孩子们固定手中的竹篾框架。从小看着长辈们戴着红袖标,风里雨里为邻里排忧解难的身影,“奉献”二字早已刻入他们的心底。

此刻,指尖感受着家乡竹篾的温润与坚韧,看着弟弟妹妹们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那份源自家庭传承的荣誉感,显得格外清晰而饱满。

角落里,志愿者童徐柳小心翼翼地引导着一位有些胆怯的小女孩尝试着去编织。看着小女孩专注又紧张的小脸,童徐柳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小时候,是您为我撑起了一片天,遮住风挡住雨。”她轻声对社区“童伴妈妈”陈丽英说,眼神温柔而坚定,“现在,能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哪怕只是教弟弟妹妹们编一个小竹蜻蜓,能像当年您帮助我那样,为别人也撑起一小片荫凉,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这份反哺乡梓的温情,在亲手触摸乡土文化根脉时,在手中竹篾的经纬交错间静静流淌。

党旗引航,多元合力织就童心“守护网”

“竹编课堂”上,志愿者张世丽利用学前教育专业所学,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竹篾变变变”的小游戏。在幼儿游戏区,她化身“孩子王”,引导、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用最基础的竹条组合出各种形状。她蹲在孩子堆里,一边示范,一边敏锐地观察着每个孩子的反应。课后,她在笔记本上详细记下观察要点,并和同伴们讨论调整第二天的“趣味数学游戏环节”。

“我发现欣瑞对空间感特别敏锐,但专注时间稍短,我们明天可以加点更动态的积木挑战。”张世丽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和需要关注的地方。这份源于专业的细致观察和动态调整,正是“暑期半日托”能精准“补位”的关键之一。

近年来,瑞峰镇党委敏锐地洞察到农村儿童暑期教育、看护的“真空”问题,主动作为,以“暑期半日托”为依托,聚沙成塔汇暖流。

在志愿者招募上广开渠道引人才,不仅延续了与高校“三下乡”的合作纽带,更深入“挖潜”本土力量,发动社区返乡大学生,并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专业志愿者,形成了一支背景多元、素质优良、情感深厚的2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在课程设置方面精心设计强内涵,镇党委明确提出将“东坡文化”作为课程灵魂,要求志愿者在诗词、故事、探访中融入东坡文化精神内核,同时指导志愿者结合自身特长和专业背景,设计涵盖安全知识、逻辑游戏、手工创意、体能锻炼等丰富内容,确保课程既有文化深度,又充满趣味与实用性,真正填补了素质教育的“暑期缺位”。

上一条:瑞峰​镇综合文化站、社区童伴之家联合开展暑期安全知识讲座

下一条:夯实特色竹产业:荒山变“绿色银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