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神资讯 >> 外媒看青神 >> 正文

【改革网】眉山青神:强村促共富 集体经济“百花艳”

  
日期:2025年11月20日  作者:余文  来源:县委外宣办  点击:[]
分享: 

近日,青神县高台镇玉蟾寺村村集体经济现场分红,村民黄玉碧高兴地说:“现在村集体带着我们种白茶、建茶厂,年年有分红,日子有了奔头!”这样的“增收惊喜”在青神县并非个例。2024年,全县3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益达1288.24万元,村均收益33.9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产业饭”,走上了“共富路”。

走进西龙镇万沟村,昔日单一的茶园如今已变身研学基地。孩子们在茶垄间体验采茶乐趣,村民们则在基地里务工,还能以土地入股分红。“茶不光能喝,还能‘教’!”一位村民打趣道。这种“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资源活了起来,也让村民的收入渠道多了起来。

在瑞峰镇天池村,曾经闲置的旧厂房和老粮站,如今成了游客停车的“香饽饽”。两个改建的停车场,解决了旅游旺季“停车难”问题。村里的竹片加工厂更是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06万元年租金。而每年的“萤火虫季”更是让村子“亮”了起来,村民收入水涨船高。

青竹街道兰沟村则借着国际竹艺城景区的“东风”,把竹林变成风景,把风景变成“钱景”。竹里巷子、竹里海棠、竹林湿地……一个个特色景点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村里办起民宿、开起餐馆,承接景区劳务,村集体与企业合作,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公司+工商资本”的共赢之路。

不只靠“种”,更靠“活”。白果乡官厅坝村把水库变成了“聚宝盆”,打造“官厅拾光”民宿,发展餐饮、垂钓、水产养殖;罗波乡则把六个村“拧成一股绳”,成立宝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聘请专业经理人打理,农业也有了“公司范儿”;汉阳镇为“汉阳花生”穿上“文化衫”,推出文创礼盒,销量同比增长40%;高台镇百家池村创新“541”托管模式,农户出地,专合社出力,村集体牵头,大家抱团发展,去年带动100余人务工,户均增收2000元。

这些特色实践的背后,是青神县系统谋划、久久为功的成果。青神县以党建为引领,出台《青神县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措施(试行)》,累计投入24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4223万元社会资本,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7.8万元,解决400余名村民就业问题。500万元“资金池”精准滴灌,15至50万元“先建后补”让好项目不缺钱,更有“无抵押、最高50万元”的专属贷款,为村集体“输血赋能”。

“以前是‘等靠要’,现在是‘闯干拼’。”一位村干部感慨。青神县全面推行“党建+集体经济”模式,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因村施策盘活资源,通过产业带动、资产盘活、资金入股、抱团共建等方式,持续拓宽集体经济增收路径。(原载于2025年11月19日改革网 余文)

下一条:【人民网四川频道】特色文化基因赋能 青神研学游激活文旅活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