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县教育和体育局对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64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5年07月21日  来源:县教体局  点击:[]
分享: 

刘艳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院地合作,共建红桥社区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议》(第64号提案)已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锚定综合平台定位,夯实基地建设基础

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成艺大学以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产教融合基地,通过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初步构建起校地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2025年1月正式启用。整合文管、影视、美术等5个学院的实训资源,引入企业真实业务场景,每周150余名学生参与实习实训,形成“教学-实训-就业”闭环,已具备综合性实践平台的雏形。在文化经济激活方面,学校发挥艺术专业优势,与红桥社区签订结对协议后,美术学院已初步规划利用社区闲置院落打造“艺术微空间”,为后续文创市集、文化墙绘等项目奠定基础,助力社区文化氛围提升。

二、健全合作机制,推动院地协同常态化

(一)合作网络初步成型。

学校与青神县卓熠科技、岷江文旅投等20余家企业及程家嘴村、红桥社区等5个村(社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其中红桥社区与美术学院重点结对,为基地建设筑牢组织基础。

(二)项目管理落地见效。

围绕社区需求与专业特色,实施“青神场馆讲解”“研学课程设计”“竹里巷子运营”等12个专项项目,明确责任学院与时间节点,如传播学院承接的直播带货项目已完成30场实操,直接带动农特产品销售。

(三)筹备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

拟于9月牵头成立由红桥社区、成艺大学教务处及青神县教育局、文旅局组成的联席会议小组,建立季度会商机制,重点研讨基地建设规划、项目对接及资源调配等事宜。

三、创新运营模式,激活院地协同动能

(一)市场机制初步探索。

产教融合基地引入“学生创业团队+企业导师”模式,目前已有3支学生团队入驻开展短视频代运营、文创设计等业务,实现自负盈亏;同时与青神竹编管委会合作,推动学生设计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探索“实践-创作-销售”产业链。

(二)创新创业生态构建。

计划11月举办首届 “青神创客”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置社区服务、文化创意等赛道,获奖项目将优先获得基地孵化支持,包括场地减免、创业导师指导等;同步对接县人社局、科技局,争取创业补贴与政策倾斜。

(三)社会资本引入计划。

已与2家本地文旅企业达成意向,拟共同投资打造红桥社区文创市集基础设施,预计年底前完成闲置院落改造方案设计,2026年一季度启动建设。

四、丰富实践载体,落实具体举措与活动安排

(一)社会实践项目库搭建。

已梳理形成涵盖三大类18个项目的实践清单,包括社区服务类(如“老年智能机培训”“社区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类(如“竹编技艺数字化记录”“青神故事绘本创作”)、环境保护类(如“院落微景观改造”“垃圾分类宣传”),供学生团队按需认领,目前红桥社区已有5个项目完成对接。

(二)社区文创市集规划。

依托美术学院专业优势,计划分阶段推进市集建设:2025年10月前完成市集动线设计与摊位改造,12月举办首场 “青春文创嘉年华” 试运营活动;2026年常态化开展周末市集,设置 “学生作品展区”“非遗体验区”“创意手作区”,同步线上直播扩大影响力。

(三)志愿服务与文化交流提质。

在现有结对基础上,拟于9月前组建“红桥社区志愿服务总队”,细分艺术辅导、便民服务等5支分队,计划每月开展2次主题服务;结合传统节日举办 “院地共庆端午”“中秋邻里节” 等活动,目前已筹备重阳节 “银发课堂+学生才艺展演” 活动,增进校社互动。

下一步,学校将以您的提案为重要指引,进一步深化与红桥社区的院地合作,完善合作机制,以“竹乡石榴红,我们在一起”“扶老助小”等活动为实践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人才资源优势,形成“校地联动、项目驱动、市场拉动” 的合作模式,为城乡接合部院地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再次感谢您对红桥社区发展与大学生实践工作的关心支持,我们将定期向您反馈基地建设进展,欢迎持续监督指导!

                                                青神县教育和体育局

                                                  2025年7月14日

上一条:青神县商务局对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12号提案答复的函

下一条:青神县教育和体育局对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50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闭